2016年9月10日,由国防科技大学牵头,清华、北京航空航天、上海交通、北京大学等联合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云计算和大数据”专项“软件定义的云际计算基础理论和方法”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。会议由项目负责人、国防科技大学王怀民教授主持,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傅耀威处长,项目管理专家梅宏院士、张世琨教授、薛向阳教授,项目承担单位科研主管部门负责人,项目咨询专家,各课题承担人员等参加了会议。傅耀威处长介绍了科技管理体制变化和要求,项目负责人、课题负责人分别作了研究计划汇报,各专家就项目方案和计划给出了建议与指导。
该项目的课题五“虚拟专用云的动态构建与应用支撑”由北京大学(重点实验室曹东刚副教授是课题负责人)和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联合承担,研究内容从云际计算跨互联网运行的全局视图出发,以如何支撑云际计算的应用需求为目标,开展云际计算中虚拟专用云的动态构建与应用支撑研究。
导读:
云计算发展十年,风云际会,形成了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IaaS(基础设施作为服务)、PaaS(平台作为服务)和SaaS(软件作为服务)三层服务模式,并由此形成了持续快速增长的云计算市场。云服务呈现的爆发性、全球性和多样性等新特点,带来了规模化、全域化和个性化的新需求和新挑战。未来的云计算将如何发展?该项目认为,“云际互联,协作共赢”是云计算的未来发展方向。
一、云际计算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
成功的云服务必然走向全球化。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、腾讯微信和滴滴出行为例,这些发端中国本土的云服务已经越来越全球化。全球化的云服务需要规模化、全域化和个性化的云基础设施的支持,这里有两个实现策略:一是云服务提供商自建,但成本越来越高;二是本地化合作,但面临如何合作的机制挑战。人类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分工协作是发展方向。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也告诉我们,每一次“互联”技术的跃升,都带来了一次全球化的新境界,这种新境界都是超越传统的:TCP/IP的出现带来全球计算机互通!WWW的出现带来全球网页共享!SOA的出现带来全球应用服务融合!未来云计算呼唤云际互联技术的出现,实现全球范围的云服务提供者协作共赢。
基于上述分析,该项目提出云计算未来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概念——云际计算(JointCloud Computing)。云际计算是以云服务实体之间开放协作为基础,通过多方云资源深度融合,方便开发者通过“软件定义”方式定制云服务、创造云价值的新一代云计算模式,力求实现服务无边界、云间有协作、资源易共享、价值可转换的云计算愿景。
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力求在云际计算的模型、机制和方法方面取得突破,形成标准规范;构建云际计算原型系统,验证模型、机制和方法,以及标准规范的有效性;推动我国云计算技术从“跟跑、并跑”并存向“并跑、领跑”的转变。
二、云际计算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
云际计算面临两个紧密耦合的核心问题:
(1)协作模型:如何建立面向云际交互的云服务实体抽象模型,支持云际构建、需求量化、交互信任、动态评估、层次递进式建模,形成可编程、可定义、可审计的云际计算协作基础理论;
(2)协作机制:如何基于云际协作模型,实现云际互联、交互审计、分布存储与管理、资源多尺度聚合、虚拟专用云的动态构建、云际要素协同演化,形成云际协作的实现方法和技术体系。
前者是表示层面的协作模型问题,即需要回答如何建立面向云际交互的云服务实体抽象模型;后者是实现层面的协作机制问题,即需要回答如何基于云际协作模型实现云际计算。
该项目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,拟展开1项基础理论模型、3项共性关键技术(即云际互联、云际存储和跨云计算),以及1项综合性应用技术(即软件定义的虚拟专用云)等内容的研究。具体而言,研究内容可概括为:
(1)研究层次递进式软件定义云际协作模型及构造演化机理;
(2)研究云际网络互联模型与协同服务机制;
(3)研究支持大数据的云际存储资源的聚合模型与协同机制;
(4)研究云际计算资源的多尺度弹性聚合与效能评价;
(5)研究面向云际应用的虚拟专用云的动态构建方法及应用验证。
该项目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体现在:
(1)对新一代云计算模式(即云际计算模式)的前瞻定位;
(2)自下而上、联接演化的创新研究思路;
(3)层次递进、迭代反馈的实施方法。
三、云际计算的预期成果和预期效益
该项目预期成果主要体现在云际计算的模型机制、原型验证和作用影响三大方面:
在模型机制方面,项目将产出软件定义云际协作模型机制相关学术论文、专利,以及云际互联、存储、计算、虚拟专用云等方面的标准规范,力争建立云际计算标准体系,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技术升级,领跑下一波次云计算浪潮。
在原型验证方面,项目将设计实现用于验证云际互联、云际存储、跨云计算、虚拟专用云等4个方面标准规范的原型系统。
在作用影响方面,项目将与代表性的云服务商合作,开展规模化应用示范,在开源社区提供云际计算标准规范、参考实现源代码和在线服务,力求得到国际同行、产业界广泛关注及跟进研究。
项目预期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、经济和科技三个方面:
在社会效益方面,建立云际计算标准体系,以高水平成果为国家”互联网+、双创”战略提供标准、技术、人才支撑,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技术升级;
在经济效益方面,推动云际计算技术在国内外云服务商以及面向国家重大需求(例如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发展战略)的关键领域取得规模化应用示范;
在科技效益方面,建立下一代云计算模型、机理和方法,形成技术体系,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,得到国际知名同行、产业界广泛关注及跟进性研究。
项目启动会成功召开
2016年9月10日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软件定义的云际计算基础理论和方法”项目启动会议在北京举行,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傅耀威处长、北京理工大学梅宏院士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未院士、北京大学张世琨教授、复旦大学薛向阳教授、清华大学尹浩教授、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刘欣然教授等专家、领导出席了会议。
各位老师好,根据徐洁老师和王怀民老师的指示,4月30日需要提交的材料(参见申报书模板)包括:
1. 3000字(研究目标、主要研究内容、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问题、考核指标及评测手段/方法、参加单位任务分工);
2. 各个课题的国内外现状及趋势分析的素材;
3. 各个课题相关的成果呈现形式;
4. 各个课题的研究内容(基于3000字)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;
5. 各个课题的创新点;
6. 各个课题的参研人员信息。
课题1:云际计算的软件定义模型与构造演化机理(9标准人)
主承单位:国防科大(5标准人)
合作单位:中山大学(2标准人),阿里云(2标准人)
课题2:云际网络互联模型与协同服务机制(5标准人)
主承单位:清华大学(3标准人)
合作单位: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(2标准人)
课题3:云际大数据资源分布式管理与处理方法(7标准人)
主承单位:北航(4标准人)
合作单位:中科院软件所(2标准人),金山云(1标准人)
课题4:云际计算资源的多尺度聚合与效能评估(4标准人)
主承单位:上海交大(3标准人)
合作单位:UCloud(1标准人)
课题5:云际计算中虚拟专用云的动态构建与应用支撑(5标准人)
主承单位:北京大学(3标准人)
合作单位:安管中心(2标准人)论文首次提出了如何对NVM与DRAM混合存储场景下的虚拟机计算任务中NVM的虚拟化,以屏蔽NVM的性能与持久化的差异,并且在使用较少NVM的情况下达到接近全部使用NVM的效果,从而为云际计算的资源解耦与抽象提供了支撑。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软件定义的云际计算的基础理论和方法”。
关于ACM SoCC: ACM Symposium on Cloud Computing (SoCC, http://acmsocc.github.io/2016/)是国际云计算方面最权威的学术会议,今年一共录用38篇学术论文。